新闻资讯
欢迎在五加一培训网了解最新的管理资讯和雅道美学
名称描述内容
茶以资高士,盖造物有深意
来源: | 作者:12333 | 发布时间: 564天前 | 63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▲赵原  《陆羽烹茶图》(元)纸本设色


元代时,中国的制茶转向散叶茶阶段,是绿茶制作由蒸青法到烘炒法的重要过渡期。元代马端临在《文献通考》中记载 :“茗有片散。片者即龙团,旧法 ;散者则不蒸而干,如今之茶也。始知南渡之后,茶渐以不蒸为贵矣。”此时,虽然仍为蒸、炒并用,但已以炒为贵了。元代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,包括御茶园和官焙。元大德六年(1302),在武夷山创建茶场,称为“御茶园”,专制贡茶。

元代的茶文化沿袭了宋代的特点,在元曲中有描写元代的瓷 质茶具,以白瓷为尚,元曲中提及的玉杯、雪瓯、白玉碗、白玉壶都是当时名贵的白瓷,“洁白如玉,可试茶色”,造型也受到宋代茶具的影响。

在明代时,茶人中出现了一位真命王子,更是一位雅道高手, 在雅道八项中,至少涉及茶道、琴道、书法、收藏、诗歌等五项,他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(13781448)。朱权从小体貌魁伟,聪颖过人,深得朱元璋的喜爱,十四岁就被封了宁王。但他在成年后却受到燕王朱棣的暗算,只能隐忍度日,把全部的精力投向了文化、音乐、诗歌、科技等方面,他的《太和正音谱》和《神奇秘谱》将中国古代大量的戏曲与音乐记录在案,成为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文献。朱权同时又是一位制琴名家,他制作的“流云飞瀑”中和琴是闻名遐迩的珍品。


▲文征明  《茶具十咏图》(明)纸本设色


朱权完成的《茶谱》,以茶悟道,署名“臞仙”,是把自己比作为一名瘦骨仙人,以展现道家返璞归真、自然清逸的精神面貌 :“探虚玄而参造化,清心神而出尘表。”在《茶谱》中,他说茶道就是“林下一家生活,傲物玩世之事”,只有摆脱了世俗观念桎梏的茶人,才有资格说茶论道,方可“举白眼而望青天,汲清泉而烹活火,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,符水以副内练之功”。因此, 他把茶归纳有三种功能 :“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,可以伏眼魔而天地忘形,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。”

朱权设想的茶礼应该是简洁的,在主客寒暄后即可饮茶,之后的时间就留给了抚琴弈棋吟诗这样的雅道环节了,或者只是孤 坐林中石上,独得清逸飘然。《明史》记载朱权“栖神物外,不伍于世流,不污于时俗。或会于泉石之间,工处于松林竹之下,或对皓月清风,或坐明窗静牖,乃与客清淡款话,探虎玄而参造化,清心神而出尘表”。在写《茶谱》时,朱权在南昌郊外构造精舍,终日鼓琴读书,雅致闲适。

烹茶品茗,在明代已经被定格为文人必处的雅事之一,许多美好的想象都围绕着茶事来展开。明代黄龙德在《茶说》“八之侣”中写道 :“茶灶疏烟,松涛盈耳,独烹独啜,故自有一种乐趣。 又不若与高人论道,词客聊诗,黄冠谈玄,缁衣讲禅,知己论心, 散人说鬼之为愈也。”写出了以茶会友,与雅士清淡的乐趣,在饮茶之际论道聊诗、谈玄讲禅,两腋生风,清新舒爽。


▲文征明  《惠山茶会图》(明)纸本设色


明代的文人似乎特别喜欢列举自己最喜爱做的事,乐纯在《雪庵清史》中并列了居士每日必须做的事 :“焚香、煮茗、习静、寻僧、奉佛、参禅、说法、作佛事、翻经、忏悔、放生。”与黄龙德 一样,独烹煮茗都是最爱,有人还特别提及与饮茶有关联的事件。 明代隐士冯可宾于《蚧茶笺》总结茶宜十三事 :“无事、佳客、幽坐、吟咏、挥翰、徜徉、睡起、宿醒、清供、精舍、会心、赏鉴、 文僮。不唯求避世入林,但寻一方净土,造一室桃源,饮茶其中, 静心亦不难。”

明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自称是一名“茶痴”,并写下了许多茶诗,也写过《茶经》一卷和《煎茶七类》,他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过《煎茶七类》,呈现出雅致之气,体现出了茶文化高雅不俗之气,在浙江上虞孝女庙里现在还存有徐渭《煎茶七类》石刻。


▲唐寅  《事茗图》(明)纸本


《煎茶七类》,其中第五是“茶宜”:“凉台静室,明窗曲几,僧寮道院, 松风竹月,晏坐行吟,清谭把卷。”《徐文长秘集》又有“品茶宜精舍、宜云林、宜寒宵兀坐、宜松风下、宜花鸟间、宜清流白云、 宜绿鲜苍苔、宜素手汲泉、宜红装扫雪、宜船头吹火、宜竹里飘烟”, 可谓道尽了品茶最宜的环境与氛围。

明代许次纾《茶疏》中的“饮时”,也列举出了二十宜 :“心手闲适、披咏疲倦、意绪棼乱、听歌闻曲、歌罢曲终、杜门避事、鼓琴看画、夜深共语、明窗净几、洞房阿阁、宾主款狎、佳客小姬、访友初归、风日晴和、轻阴微雨、小桥画舫、茂林修竹、课花责鸟、荷亭避暑、小院焚香、酒阑人散、儿辈斋馆、清幽寺院、名泉怪石。” 有这般闲趣雅事在旁,怎不是一个好人生呢?


▲陈洪绶  《停琴品茗图》(明)朵云轩藏品


在如此惬意的茶宜之后,他们又写下自己独有的感受。明代陈眉公在《小窗幽记》中说:“竹风一阵,飘扬茶灶疏烟;梅月半湾, 掩映书窗残雪。”“茅斋独坐茶频煮,七碗后气爽神清 ;竹榻斜眠书漫抛,一枕余心闲梦稳。”“采茶欲精,藏茶欲燥,烹茶欲洁。”“茅屋三间,木榻一枕,烧清香,啜苦茗,读数行书,懒倦便高卧松 梧之下,或科头行吟,日常以苦茗代肉食,以松石代琴奇,以琴书代益友,以著述代功业,此亦乐事。”真是闲适自在,享受清福。

明代文学家李贽,终生以茶为友,在《茶夹铭》中他这样写道 :“我无老朋,朝夕唯汝。”“夙兴夜寐,我愿与子(茶)终始。” 并发出了肺腑之言:“子不姓汤,我不姓李,总之一味,清苦到底。”


▲丁云鹏  《煮茶图》(明)


他要汤李一家,相伴终生,痴情到物我难分的地步。明代沈周说:“自 古名山留人以待羁人迁客,而茶以资高士,盖造物有深意。”饮茶向来被视为一种优游光阴、寄闲托意的“雅举”,是士大夫文化中的一种清尚。

明代的“吴门四家”,文徵明、沈周、唐寅、仇英都是画家,又都是爱茶之人,茶会、茶事是他们笔下经常描绘的题材,其中文徵明的作品最多,传世下来的就有《惠山茶会图》《品茶图》《汲泉煮品图》《松下品茗图》《煮茗图》《煎茶图》《茶事图》《陆羽烹 茶图》《茶具十咏图》等十余幅,其中的《惠山茶会图》描绘了文徵明与好友在惠山山麓“竹炉山房”品茶赋诗的情景,在一个素朴的井亭旁架好了茶炉,侍童正在布置茶具,烧火烹茶。


▲文征明  《品茶图》(明)纸本设色


明代的文人喜欢“寻僧”,与“缁衣讲禅”“作佛事”,同样僧人也愿意与文人和禅师结伴同行或探幽访古。明代僧人释向来云游普陀,写有《宿白华庵访赠朗彻禅师》云 :“相逢洗我风尘色, 夜静烧铛雪煮茶。”以雪煮茶,十分有情调。白居易烹茶也最爱用雪水,在《吟元郎中白须诗亲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》中他写道:“吟咏霜毛句,闲尝雪水茶。”《红楼梦》里妙玉则以经年贮藏的梅花上扫得的雪水烹茶,又把品茶地点放在出家人妙玉的居处栊翠庵, 可见作者曹雪芹相当清楚寺院与茶道的密切关系。

明代承续唐宋遗风,寺院里依然常有茶宴茶会举办,明高启《大全集》卷十二《圆明佛舍访吕山人》中有“茶宴归来晚”之句,在杭州径山周遭的寺院中,还时常举办茶会,《理安寺志》中有“理安寺衲子,每月一会茗”。每月的茶会也成为了僧人展示茶艺与雅 趣的重要机会,雅道各项由此有了交流与传播的契机。

(本文摘自《雅道相传》,文字以出版物为准)